近年来,与学生学习相关的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学界的关注,强调自主学习和发展质量的观点不断提出。关注学生学习发展质量的“学习力”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进入大家视野。学界对“学习力”的研究一直处于增长态势,但通过对已有的文献梳理,笔者发现学界对“学习力”的界定不很清晰,仍存在与有关相似概念混为一谈的情况。概念是研究的起点,对“学习力”概念进行辨析十分必要。
“学习力”的构想最初来自系统动力学专家Forrester对于“学习型组织”的研究,他在《一种新型的公司设计》一文中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勾画了未来企业的组织形态。此后,“学习力”成为管理学领域的热词,被视为“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学习型组织的基础”。21世纪之后,“学习力”迁移至教育学领域。教育学界从能量观、品性观、素质观和能力观四种倾向审视“学习力”,并逐步集中于能量观和能力观,即认为学习力是关切人成长和发展的一种生命能量、或是促进学习品性不断提升的动态能力系统。
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获得加速度或形变的外部因素,强调对物体产生作用、施加影响、发挥效果,使物体改变状态。从这一视角出发,无论是能量说或能力说,“学习力”都应落脚于“改变状态”这一本质属性。另外,根据《汉语大辞典》中对“能量”的两种解释来看,仍都属于“能力”范畴:一是物质做功的能力;二是比喻人的活动能力。因此,“能量”仍然是“能力”的一种。归根结底,“学习力”还是一种能力系统。综上,本研究倾向于从“力”的本质属性出发来定义学习力,即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对自身状态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动态能力系统。
人们对“学习力”的理解并不一致,经常将之与学习能力、学习成效、“学会学习”、学习素养等概念混为一谈,因此,有必要捋清以上几个相关构念与学习力的关系。
对学习能力的解读是多元化的。如认知视角下的学习能力包括记忆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四要素;心理视角则将学习能力看作认知和操作控制的两个过程,其中包括知觉动作综合能力、理解与记忆能力、学习计划和控制能力、学习操作能力;学科能力视角将学习能力可以分解为智力、能力与特定学科的有机结合。但无论哪种视角,都表明了学习能力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所需具备的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学习活动的各种能力的组合。
学习力与学习能力经常被混同,这首先是外文翻译迁移的后果。国外对学习力有两种表述:“learning ability”和“Learning Power”。而学习能力在外语中明确翻译为“learning ability”。因此,有的文献即便是探讨学习能力,也会因此而直接翻译为学习力。其次,源于对学习力理解偏颇。有观点认为“学习力即学习能力”。这种观点没有将学习力视为复杂能力系统,而是仅作为能力的组合来看待,只看到了学习力中的能力部分,忽视了学习力本身“力”的本质属性要求,即对物体状态施加影响。具备学习能力,是达成对学习者状态产生影响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学习者状态发生影响必须要有学习能力,却又不仅只有学习能力,还需要促进学习能力发挥作用的学习动力因素、维持学习能力发挥的学习毅力因素等,这些因素促成了学习力能力系统的运作。从这一点上看,认为学习力等于学习能力的观点,是将学习能力看成学习者改变状态的充要条件,强化了学习能力的影响程度,却忽视了学习能力之外的其他学习要素的作用。
基于上述,学习能力与学习力不可等同,学习能力作为各种能力的组合,应该属于学习力这个动态能力系统中。
来源:光明网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