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选拔、培养、评价、保障等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新路径,努力选拔培养更多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更大贡献。
强化制度保障,优化培养机制。一是健全体制机制。推动省内高校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由知名学者、教学名师等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努力构建上下联动、一体贯通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工作体系。鼓励支持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研制更为科学有效的政策文件和管理办法,加大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保障条件。二是创新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三制”交叉融通的创新育人模式。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等持续深化书院制改革,积极打造“弘毅学堂”“启明学院”“楚才学院”等特色书院,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以“一生一导师”为基础,探索实行“学术导师+学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和“学业导师+科研导师+生活导师”的“三导师制”,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生涯规划等方面对学生给予全方位指导,悉心为对拔尖学生的成长发展“保驾护航”;推行更为灵活的弹性学制、学分互换机制,鼓励学生跨校、跨专业、跨年级选修相关课程,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三是推进分类培养改革。支持相关高校实行小班化教学,进一步完善智慧教学环境,努力构建高阶性、创新性、研究性、国际化的跨学科课程体系;推动相关高校实行“一生一方案”“一生一课表”,大力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将科研训练纳入培养方案,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基础学科学生参与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扩大本研衔接培养规模,畅通培养路径,努力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早成才、快成才提供“快车道”。
完善选拔路径,科学选才鉴才。一是拓展选材渠道。在中学引导、高考录取、进校二次选拔、转专业、研究生考试等环节,创设多元渠道,多阶段、多方式发现真正对基础学科有志趣的优秀“苗种”。省教育厅协同省科协深入开展“中学生英才计划”,推动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实施本科优质生源工程,与国内部分高中建立拔尖创新人才联盟、签订人才培养基地协议、共建高中拔尖实验班等,开展“教授中学行”科普报告活动,不断拓展优质生源渠道,努力从中发现和遴选志向远大、学术潜力大、综合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优秀学生。二是落实“强基计划”。推动试点高校着力选拔培育真正对基础研究感兴趣、有培养潜质的学生。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试点高校按照专业单独编班,探索实施以班为单位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试行本研衔接培养模式,不断完善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调整机制,对进入基地的学生进行综合考查、合理引导、科学分流。根据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动态调整,给予强基计划学生优先推免、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努力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综合素质优秀、基础学科成绩拔尖的学生,为基础学科的长期发展和重大战略领域的人才储备提供有力保障。
夯实建设基础,深化内涵发展。一是强化使命驱动。指导高校把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推进基础学科教师队伍、课程、课堂建设。省教育厅会同华中科技大学组织多名院士建设《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素质教育选修课,每年吸引近6万名大学生选修,引领学生深刻感悟和传承科学家精神,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激发科研报国志向。二是注重大师引领。组织院士、长江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等知名专家学者,为基础学科学生进行系统授课和开展讲座等,鼓励担任基础学科学生导师,通过言传身教不断增强对学生的精神感召、学术引领和人生指导,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进一步激发学术兴趣和创新潜力。指导各高校建立健全教师教学发展机制,通过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认定、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等多项措施,有效激励引导广大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潜心教书育人。三是加快基地建设。大力支持省内高校积极推进不同领域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坚持以学校为主体,建立多方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不断统筹优质资源,提供良好保障。截至目前,武汉大学等5所高校获批24个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累计103个基础学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19门。
深化国际合作,增进交流互鉴。一是加强与国外高校合作。支持相关高校建设国际协同创新团队、积极打造学术共同体,与国外高水平高校在基础学科相关领域开展合作办学、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等合作。二是聘请国外专家学者参与人才培养。鼓励支持高校聘请国际知名专家承担或参与基础学科课程讲授,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开展前沿讲座。如,华中师范大学邀请国际知名专家为本科生上课或开展讲座,开办“华大QCD国际讲习班”,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加强国际化学习资源建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努力构建国内外双向互动培养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全英文”系列课程建设,推荐学生选修国外优秀在线开放课程,引进各类优质学习资源,进一步为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掌握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创造条件。
来源:研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