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主页 > 学校概况 > 我校新闻 > 适应研究生教育新常态 积极推进培养机制改革(一)

适应研究生教育新常态 积极推进培养机制改革(一)

[日期:2015-07-06 09:15] 来源:未知 作者:admi 阅读:[字体: ]
适应研究生教育新常态,积极推进培养机制改革
——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系列访谈(一)
 
 
编者按:近几年来,我校研究生培养规模稳步扩大,研究生培养类型也在不断调整结构,动态优化。2014年7月学校颁布"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若干问题实施意见",其中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明确了设计,2014年年底,研究生综合改革举措操作方案出台,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驶入快车道。记者就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和具体落实情况采访了研究生院副院长徐松。
 
记者:我校全面深化改革整体方案和研究生综合改革决定颁布已有一段时间,方案中涉及的内容涵盖了培养体系、导师管理、评价监督等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请您结合我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谈谈您认为目前决定中的措施总体落实情况?
 
研究生院:为了贯彻落实学校全面深化改革方案精神,去年年底学校又颁布了《关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决定》,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241号文件,这个文件是经过了反复讨论、上下几轮的过程,期间征求了学校领导、各培养单位、广大教师,包括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说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它是关系到未来几年甚至更长远时间内、有关研究生教育指导性、纲领性的文件。这半年来大家见仁见智、群策群力,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和贡献。如果要描述目前状态的话,我认为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就是:积极筹划、稳步推进、执行有力。应该可以说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决定自颁布以来,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但是,离预期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因为我刚才也提到,这是一个长期的规划,关系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应该给这个文件提出的任务和细化的措施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但是,文件一经颁布,我们就不能停滞不前。
 
当前世界的发展表明,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种社会,为了适应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革命,竞争态势日趋激烈,而这些竞争的背后无一不是人才的竞争。现在我们国家进入了一种新的常态,新的要求和变化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挑战,当然也赋予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更多的机遇。尤其我校是以应用型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在作为一个高校应当承担的科学研究之外,更重要的还要担负起为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任务。因此,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就成为我校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我校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决定中,首先提出的就是以研究生“全面成长成才”为中心的理念。这是在分析国家需要和我校实际后作出的客观判断,得到的理性认识,也是肩负的必然使命。
 
我校研究生教育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决定”中特别提出了四个“突出”目标,即:“更加突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加突出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更加突出国际化培养”。同时,为了这些目标的达到,在研究生培养类型上不断优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学科特色发展,提升学位授予质量,改革现有培养评价体系,拓展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到2020年,“努力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同时,“决定”在培养体系建设、招生选拔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位授予质量管理、导师管理制度、研究生管理与服务体系、研究生培养国际合作、评价监督机制、保障机制等九个方面构成了完备、健全、有机统一、逻辑严密的整体,同时涵盖的34个改革措施。应该说体系设置严谨,措施有机统一,保障机制明确,实施步骤合理,使各项改革目标的落实得到了有力地推动。
 
半年来,我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出台了很多细化的落实措施,比如:我校印发《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及招生工作委员会规程》;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认定采用“基本条件及学术科研成果符合标准即予以认定”的准入原则;在今年首次博士学位论文网络公开答辩的基础上尝试进一步在更大范围内实行;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优化招生工作、学位论文工作各个环节,逐年大幅度增加论文送审比例,大幅度降低研究生学位论文相似度检测的要求比例。
 
记者:未来1-2年内围绕“人才培养”还有哪些具体措施?
 
研究生院:制度出台和机制建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落实。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也是这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之一,就是在聚焦目标、统一认识、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制度来做好顶层设计,同样也必须要通过制度来推进这些改革措施的落实,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因素。
 
这里面需要厘清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培养单位、教师以及学生自身等质量保证机构和主体的职责与分工。其中,首先就是要明确导师在人才培养中无论是道德操守、还是学术科研的第一责任和权利。另外,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相容政策,细化培养环节的规章制度,包括负责研究生工作的学院领导和每一位工作人员责任和管理到位,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个主体的积极性,建立顺畅有效的保证机制。
 
今后一段时间,学校还会进一步完善更具有导向性和定量化的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激励措施,充分发挥他们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示范作用,加大宣传和奖励的力度,树立优秀典型;进一步改革现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主体的积极性,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公正、客观,充分发挥评教工作对教师授课质量的监督和激励作用;在课程管理上将原来2周内退课制度改为7-8周,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学习进度灵活选择;等等。
 
学校也将切实推行弹性学制,以推进国内外硕士生博士生的联合培养、学位论文质量保障、调整学分互认规定以进一步鼓励学生的国际性学术培养等工作,从而提高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
 
学校将会建议各培养单位根据相应条件适当前移硕士学位论文开题工作,利用有效时间,发挥开题环节对学位论文写作的正向引导作用,提高论文的写作质量。
 
另外,2014年教育部出台招生选拔制度改革措施后,我校将更加重视推免生工作,今后会采取具体措施加大力度在全国优秀高校范围内吸引优秀生源。
 
前面所谈的,有的稍微宏观一些,但是大部分是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中各个具体环节的实施和保障。这些修订和改革措施既是落实241号文件,同时也是我校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基本上涉及到我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有力地保证了各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个程序的落实和推行的质量。
 
当然,在大量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还有很多预想不到的因素的影响,像国家的政策性变化、社会需求的不连续性、学生的诉求、导师的责任等等,各种因素的复杂性、长期性、交叉性都会使得任何一个刚刚出台的措施面临着挑战。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大学百年树人,政策设施宜常不宜变”,所以在这些改革措施当中,凡是涉及宏观的、导向性的问题,我们预置了务必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则。
 
但是社会的变革、技术的创新,必然会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产生很多甚至重大影响,必须保留相当的灵活性,以便适应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培养对象的需求。这里也要强调的是,在落实过程中,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可以修改、调整,但不能成为不执行、不落实的理由和借口。
 
记者:刚才您在谈论研究生培养措施落实过程中提到了各种影响因素的复杂性,请问您是如何考虑的?您如何看待它与招生就业之间的关系?
 
研究生院:复杂性是相对而言。学生的诉求和个体价值的多元化比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必须具有高素质、复合型的特点,信息技术快速更新不仅影响了教学方式,甚至正在改变着学习形态,“翻转课堂”和“学习分析”对传统教育模式产生着颠覆性影响。这些都是我们必须看到的。
 
传统上来说,过去一个人如果具备一种专业知识或者职业技能就能够立足社会,也许还能够出人头地甚至出类拔萃。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之前的社会简单竞争模式几乎已经荡然无存,当然如果仅仅是为了生存,传统的知识结构还是能够应付,但是还想达到原来出类拔萃的目标,从根本上来说已经是不可能了。一个人如果如此,在社会上生存应该不是太大问题,但是如果整个国家的人才培养也是如此,那么问题就非常大了。所以,我们也应该转变思路看待这些问题。
 
研究生教育在社会迅速发展变化中,时不时会遇到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只要抓住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研究生如何具备面对社会对他本人所拥有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才能所产生的压力的破解之道?因此,借用刚刚召开不久的“国际比较教育学会会议”上的观点,中国高等教育工作者或者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要具有顺应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从强调“院校资源、声望和产出的质量观”转变为强调“大学教育给学生带来哪些变化、提高和收获的’学生增值质量观’”。
 
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过程也要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课程训练体系,加大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和发表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同时要认识到研究生阶段培养的要求与目的与本科生阶段不完全等同,建立正确导向的研究生综合评价体系,尽量减少研究生培养阶段中的非必要因素,降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非学术影响。
 
至于与招生、就业的关系。从广义上说,生源实际已经成为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就业去向不仅仅是培养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检验一个学校培养整体质量的风向标,都非常重要。但是,所谓“欲流之远在于浚其源,欲木之长在于固其本”,从狭义上说,培养对于就业以及生源,应该是有着本末之分,不可谓不重要。未来国家在这些措施上往往因时制宜,多所变更,如果不做长久准备,一旦事情有所变化,处置之时难免乖方,甚至到头来无措其手足!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人如此,学校人才培养亦如此。
 
记者:经贸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已经走过一段很长的路,未来学校还肯定加大投入力度,研究生院将在其中起到何种作用?
 
研究生院:应该说,这几年出台的制度措施,都是在原来各项规章制度基础上的废改立,这些修订和完善无一不体现了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变化、改革的大的趋势、大的发展。
 
经历30多年的发展,对外经贸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无论在培养规模上还是在培养质量上都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国内外高水平院校培养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中国在全球的经济竞争力仰赖于高等教育能否培养足够数量的研究生学位拥有者,仰赖于是否具有一个强大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经贸大学作为其中一员,责无旁贷,刻不容缓。
 
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有更加主动作为的理念,认清目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的格局,在坚持发展学校各学科特色的基础上,也要看到我们自身的不足和欠缺,找准定位和焦点,切入可以发力的途径,只要有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只要有利于研究生教育长远发展,只要有利于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成果的产生,持续下去,毫不动摇,学校学术根基将会越来越牢固,学术成果必出精品,学术导向必会蔚然成风,我校人才培养必定更上一个台阶。


我校在职硕士项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推荐列表
MBA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