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团委在团中央工作研讨会上作实践育人专题汇报
校新闻网讯(校团委供稿)2015年9月25日,团中央召开“实践育人的规律分析和工作深化”专题研讨会,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学校部部长杜汇良、副部长李骥等出席会议。会上,我校团委书记陶好飞作为高校团委代表,专题汇报我校以暑期社会实践为载体,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情况。
我校自2010年起推行大规模系统化社会实践,与教务部门牵头的一课堂紧密衔接,围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设计实践体系,到2015年实现了四个转变:从300人的“精英实践”向3000人的“全员实践”转变;从“活动化实践”向“课程化实践”转变;从“主题式实践”向“模块化实践”转变;从“周期性实践”向“常态化实践”转变。
实践规划体系上,我校把育人、校本、探究、服务作为体系设计的四个关键词。设计体系包括三层设计:以专家学者教授为主导的主题设计,以专业指导老师为主的选题论证,以硕士博士研究生带队的课题执行。2011年结合专业特色的丝路调研到2014年将“一带一路”作为我校实践战略主题再到2015年对全国“丝路新世界,青春中国梦”主题实践的宏观布局,整体体现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国家战略,以专家智库增强实践价值的规划思路。
实践课程体系上,学生社会实践从2009年起成为我校人才培养的必修学分,还依托团委开发的二三课堂活动体系、学分评价体系和网络认证体系形成了模块课程,从最初的一个通知、一场宣讲、一次讲座完善成全校统一开展政策解读课、管理培训课、方法指导课、安全指导课等系列课程,学院分设经验分享和特色指导课程,出版《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形成完整课程链。
实践管理体系上,依托专题网站建立全过程信息化的流程管理体系,网站已有近60万人次访问量;建立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和“本硕博留”四位一体实践格局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师资队伍服务体系,量化参与实践的教师工作量折算,促进师生互动。
成果展示体系上,团委从2012年开始,从单纯注重实践调研报告数量、媒体宣传影响等表面成果向注重实践成果的现实影响和价值、调研成果的现实反馈等方面转变。通过专业发展类成果、社会建设类成果、文化宣传类成果、基础平台类成果等四类成果完善成果固化体系。通过打破社会实践与科研立项、志愿服务、创新创业之间的壁垒,实现社会实践向学生科研立项等方面的转化,鼓励社会实践的长期化,完善成果转化体系。2013年我校的社会实践转化率只有5%,2014年达到12.1%。
在汇报的最后,围绕实践工作引发的对共青团工作反思,陶好飞阐述了六个观点:第一,团的工作不能只做事,更要讲育人。在工作中,要少活动视角,多育人视角;少以组织为中心,多以学生为中心;少任务要求,多能力培养。第二,共青团要从活动团向职能团转变。在当前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大背景下,团的工作要关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将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学术科研固化为团的职能,增强工作的专业性,直观展现团委工作的价值。第三,波浪式前行的工作推进方式要逐渐调整为螺旋式上升。共青团应该摆脱对工作年复一年碎片化、重复性的循环推进,减少简单的行政调度和人力组织,建立有制度规范和保障的长效增长机制。第四,共青团要引领思想而非单独供给活动。过去多活动、少思想;多表面热闹、少理论支撑的工作氛围应该适时转变,寻求政策和理论的支撑,从团的活动市场逐渐形成团的工作的思想市场。第五,共青团要有理念和方案,更要有落实机制。我们的理念提了很多,方案也做了很多,但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落实机制。只有增强政策转化机制,动力推动机制和资源保障机制,才能有效落实团的各项工作。 第六,赢得青年内心的隐性功能比注重面子的显性功能更重要。高校共青团的工作要紧密结合国家发展大局,推动青年参与和改变;更要看到具体工作对青年思想引导的力量和青年思想的改变。
在陶好飞的汇报过程中,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多次打断并详细询问了我校在实践育人工作中的思路和做法,予以充分肯定。对我校牵头开展全国高校一带一路社会实践活动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很好的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国家战略相结合的范例;对我校开展社会实践工作的实践规划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实践管理体系和成果展示体系给予高度认可,认为我校社会实践工作做出了规范、做出了特色、做出了影响,要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全面推广;同时,对我校依托二三课堂十大平台开展系统化、体系化、规范化的团学工作也给予高度评价。汇报内容也在会上引发了参会领导和代表的广泛讨论。
我校实践育人工作一直倡导顶层设计、分层落实、多方联动以及信息化管理,通过有效融入全校育人大格局,实现了以模块化工作推动学生素质养成的良好局面。未来,团委将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扎实的平台搭建为依托的工作思路,将社会实践建设成学生在校期间实现“青年服务国家,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