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6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70周年华诞庆·外语学科新启航学术季”高端系列讲座第7讲成功举行。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省外文学会会长殷企平教授应我院邀请作题为《现代性与英国文学中的共同体形塑》的学术讲座, 近五百名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师生在腾讯会议平台上聆听了殷教授的精彩报告。讲座由我院副院长金冰教授主持。
殷教授认为,近三百多年来,英国文学中的共同体想象都可视为对现代性的反思或回应。殷教授首先辨析了“现代性”的内涵与外延。在梳理了中外学界对“现代性”的多种阐释后,殷教授以利奥塔、童明、卡林内斯库等人的现代性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体系化的现代性”(systematized modernity)与“对位现代性”(contrapuntal modernity)这一组相对的概念。“体系化的现代性”是指从启蒙运动发展而来,围绕着自由、理性、进步、民主、市场经济等等取得“至尊地位”的关键词(key words of full presence)所展开的宏大叙事,它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如影随形。而“对位现代性”则是对这一宏大叙事的怀疑,它倡导前者所排斥的诸如想象、平衡生活、感性与情感等价值,尤其强调较前者的理性判断、道德判断等更复杂、更接近人性的美学判断,因此,殷教授认为,“对位现代性”又可称为“后现代性”或“审美现代性”,且它与文学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如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就可视为审美现代性的表达。“体系化的现代性”与“对位现代性”共同构成了童明所谓的多义、复调的“现代性赋格”。
随后,殷教授分析了“现代性赋格”中的共同体元素。根据滕尼斯对共同体的定义,“体系化的现代性”恰恰无法带来真正的共同体,也即无法实现人们“真正的、持久的共同生活”。而在霍布斯鲍姆看来,基于启蒙价值的欧洲资产阶级文明自一战之后就不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西方陷入文化“断裂”与“虚空”,由此产生的身份认同危机也使得“共同体”成为了悬置的难题。可见,共同体问题正是“现代性赋格”内部张力的典型表现,对共同体的想象与渴望也成为“对位现代性”中的永恒话题。
最后,殷教授细致解读了共同体形塑问题在英语文学中的回响。以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序曲》、现代主义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小驻》以及后现代主义诗人菲利普·拉金的《床上谈话》等诗篇为例,殷教授展示了不同时期诗人如何在文学中表达出相似的审美现代性的立场,也即对进步的怀疑、对人的割裂的叹惋以及对共同生活也即共同体的向往等。
金冰教授向殷教授表达了诚挚的谢意,赞赏他的发言学术视野开阔,兼具理论深度与细致的文本解读,对当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时代命题也极具启示意义。与会师生也纷纷发言,与主讲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讲座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