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召开了“发展民族教育 增进民族团结”研讨会,邀请教育部、国家民委、中央民族大学、辽宁省高校工委、辽宁省民委以及外经济贸易大学单位的负责人和学者,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民族教育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民族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教育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培育了许多优秀的人才,这是一项极具政治性和战略性的工作。
民族教育要与时俱进,要坚持质量建设。在办民族教育的问题上,一方面民族院校要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更要加强质量建设,当然,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像大连理工大学这样的高水平大学的帮助;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大工的民族班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坚持标准不放松,针对学生特点进行辅导,相信学生能学习、能学好。从这个方面说,大连理工大学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民族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应采用特殊的办法,坚持特殊的政策。至于具体做法,大连理工大学概括得很好,比如本科招生适当降分、择优录取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双向选择专业,不同教育层次和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案,单列保研指标,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等等,都是值得推广的。
民族教育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族教育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民族工作的主题是推动民族进步,共同繁荣发展,这也是民族教育发展的方向、目标,更是民族工作的现实要求。而做到这些,教育是基础是动力也是支撑,所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建立了大量的民族小学、民族中学、民族大学及民族院校,为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
外经济贸易大学率先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30多年前就开始举办民族预科班,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繁荣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大连理工大学32年的民族教育可以总结和归纳的经验很多,但我想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学校党委、学校领导、各个部门,包括所有的老师,对民族教育事业都充满了感情,高度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包括教育事业的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而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取决于学校的教育,尤其是高等学校的培养。所以,大连理工以及所有承担民族教育任务的高等学校,任重而道远。实践证明,我们的预科教育和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对于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是一个成功的办学模式,今后要继续坚持和不断加以完善。
我再谈三点希望:首先,希望开办少数民族班的高等学校,认真总结举办民族预科班成功经验。通过光明日报这样的媒体,总结出来向全国推广,继续办好民族班。第二,希望广大教师,能够继续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提倡“爱、严、细”三字管理方针。学校必须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习俗,要摸准他们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工作。第三,希望在校少数民族学生要感谢党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采取的优惠政策,成为真正热爱党、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合格接班人。同时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为自己家乡的发展为自己家庭的幸福,贡献自己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