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零售业和零售制造业之间的区别?
未来我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如何,制造零售业和零售制造业可能会对我国的零售业发展趋势给个定论。这两个名词是同一个意思还是分别不同的概念,业内目前并没有定论,还存在争议。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要是从发起者来判断,如果是制造业发起的就是制造零售业,反之,则是零售制造业。
在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中,制造商控制了生产的原料和技术,很容易成为供应链的主导力量。相比之下,经销商影响价格的能力较小,经销商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增加销售量,从而增加自身的收入。
而在现代产业链中,随着大型连锁销售企业的出现,产生了下游的强势零售商。大型零售企业日益快速发展,零售商在供应链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某些产品市场上已经开始充当渠道领袖的角色。同时,零售商作为供应链中最接近消费者的一环,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以制造商为主导的供应链模式逐渐转变为以零售商为主导的供应链模式。例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占据了很大份额的日用品消费市场;而在全国都分布店铺的国美、苏宁等大型电器零售商几乎垄断了家电销售市场。
零售商对供应链拥有了巨大地影响力,而这些零售商也在利用这种能力来领导供应链内的其他企业。因此,零售供应链是以一个实力强大的零售商为核心的企业,这个核心企业在整条供应链中居于主导地位,对供应链的其他企业发挥着它的领导力。
由此,展望中国零售业的未来状况,可以看到逆向整合时代已经来临,随着沃尔玛、家乐福等超级终端的出现,传统的零售业被制造业整合的时代必将结束。新型的零售制造业将会反过来形成“逆向整合”,制造业将会处于被零售业整合的地位。
在国际和国内,零售供应链的发展方向如何?制造零售业和零售制造业两者角色的转变如何?我国目前零售制造业发展前景怎样?带着诸多问题,记者采访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
在供应链时代,零售制造业指的是什么?
陈立平:简单举个例子,像宜家就是属于定制型的产品销售,它既是零售商,同时又是制造商,从零售到制造,建立了一体化的体系。
国际上,零售制造业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首先在哪些领域?
陈立平:零售制造业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主要出现在家具、服装等领域。到了上世纪90年代,日本兴起折扣店(那时的折扣店在日本是一种价格破坏,因为它用最低的价格来销售商品),这时零售制造业就开始盛行起来,因为当时经济不景气,老百姓收入降低,需要买到高质量低价格的商品。呼应这种需求,日本战后第二次流通革命开始了,主要的旗手就是以优衣库为代表的一些日本的品牌。
至此,以零售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商业模式就出现了?
陈立平:是的,这就完全摆脱了原来那种模式。日本的商业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有两种转变,一种是由集客转向建立顾客关系的转变,一种是从积货(即批发,从制造商那里进货、采购)向整个供应链转变。
具体来讲,零售制造业都有哪些特点?
陈立平:像优衣库、百元店、无印良品等都是通过零售商发起,具体形式就是由零售商设计、制造、销售,从这个意义上就叫做零售制造业。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PB(自有品牌)商品的开发也是由零售商主导的,当然这是指的大规模的零售商。还有就是出现了一种由批发商主导的自有品牌的开发,由此,零售业开始整合供应链了。具体来讲就是将零售、批发、制造或者制造、批发、零售这么一个流通过程完全压缩了,完全一体化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零售制造业的出现是世界发展的一个潮流?
陈立平:对。零售业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追求低价格零售业,在这方面,零售制造业出现的意义就显得很重要。国际上像日本的服装品牌,欧洲的ZARA、玛莎等几乎都是整合供应链,从而形成新的业态,这也算是零售的经营模式创新。
那目前国内的情况如何呢?
陈立平:国内的角度应该叫做制造零售业,像雅戈尔(7.45,0.17,2.34%)、波司登等,他们从制造商发起,向零售领域发展,这里面有一个区别。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陈立平:这和我们国家的零售业态创新速度不够有很大关系,另外经济发展也有一定影响。国内现在是向高价格零售业发展,而欧洲、日本等由于这些年经济发展,及消费者购买行为变化、老龄化等因素,开始向低价格零售业发展,向折扣店发展。
国内因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一些高端超市、高端专卖店、品牌专卖店等,当然,这也是很多国家经济发展必经的一个过程。未来随着消费者行为发生变化,追求高质量低价格也是消费者一个基本的选择。比如网络商城的发展等,但是国内在业态创新方面,就是由零售商来进行业态创新,然后通过整个供应链创造低价格零售业这方面的事例还是非常少。
你的意思是,目前国内主要是制造零售业而不是零售制造业?
陈立平:也可以这么理解。制造零售业主要指的是制造企业开设的专卖店、直销店等,属于制造商向零售领域的伸展,这点和国外是不一样的,国外是由零售发起的整合供应链的一个过程。所以说这是一个逆向的过程,主要原因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还没有达到这个阶段。欧美国家经济不景气,收入水平下降,欧美国家的零售业通过整合供应链压缩陈本,提供一个高质量低价格,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条。
比较起来,咱们国家还一个高质量高价格的时代,而欧美和日本是一个高质量低价格的时代,这就是零售业现状存在的一个很明显的区别,也可以看作是整合供应链本身发展的一个过程。
国内零售制造业的情况怎样?
陈立平:目前国家在零售制造业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关键是由零售业主导的一个供应链整合还没有形成。制造零售业在很多年前就有了,但是由零售商发起的整合供应链方面,还是没有做的特别好的出现,形成规模化、具有创新业态的几乎没有。这方面和欧美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说明在零售业转型期,国内流通行业还存在很多问题,包括人才、资金、战略、业态创新等方面。
国内零售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零售制造业?
陈立平:肯定是的,这是世界零售业近十年来的发展潮流。中国又具有这方面先天的优势,因为中国制造推动了世界零售制造业的发展,很多零售制造业都是在中国制造的,我们现在有非常好的环境和条件。目前中国的日用品制造是世界最发达的,世界上很多品牌,像优衣库、ZARA、宜家等都是在做中国生产的,这么好的条件,我们为什么没有做好做大,这还是反映出中国流通行业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大环境的问题还是企业本身也有问题?
陈立平:既有大环境的问题,也有零售业本身创新能力差的问题。大环境来说,目前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升级的一个环境。从零售业角度来看,目前存在的入场费、引厂进店、百货店的保底倒扣这种等各种模式,导致流通成本太高,这些问题显示,目前国内最需要整合供应链,建立一种新型的零售模式,这是目前面临的很大的一个问题。
目前欧美国家的零售制造业已经形成风潮了,而我国还属于积货的时代,还不属于整合供应链时代。积货就是采购商品,但目前连采购都没做到,就是坐在家里等别人找上门来去租柜台。这和国外的零售制造业很明显的差距。
理想中的零售制造业是一个什么模式?
陈立平:零售制造业主要就是根据顾客需求进行设计。需要强调一点的事,零售制造业并不是对所有的零售业都适合,像化妆品,药妆等就不太适合。而以服装鞋帽为主的百货店、专卖店等或者说以策划商品为主的业态就比较适合。在国际上最典型的行业就是服装、家具等,在综合零售业当中,日本的百元店这种业态还是比较适合。
但是大思路是这样的,就是整合整个供应链,包括现在超市的农超对接,也是在整合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