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学习零售银行试水小微信贷
近日,据记者了解到,部分商业银行正在试水用零售银行的理念来管理小微信贷业务。
零售银行业务对于大部分人来讲非常熟悉,它无须复杂的资产流程,只满足一定开卡条件,银行就会提供这种信用额度。而银行期待的小微信贷上想要达到的效果正是这样。小微企业客户和信用卡客户极其相似:客户基数极为庞大、用款时间不固定、用款量通常很小,但可能重复多次用款。更重要的是,小微企业客户的违约成本很高,区区几万块钱不还将意味着银行大门就此对其关闭,负面影响远大于小小的侥幸得利。这和信用卡违约记录一样,如果不珍惜信用记录,银行不仅会收回客户的卡片,房贷、车贷及其他一切需要资金融通的服务统统免谈。
也就是说,很多银行正在试图改变以往冗长的贷款审批程序,并通过类似信用卡开卡的方式来完成小微信贷客户的初始甄别。这个过程会非常简单,甚至有可能简单到令人难以置信。后续的贷款使用,客户的体验也会类似于信用卡——在额度内的资金可以随时使用;如果客户信用好,超出的额度可以很快申请。
从原理上看,整个流程似乎并不复杂,但商业银行完成从理解到实施的过程却很长。以记者掌握的信息,现在尝试用零售业务流程管理小微信贷的银行,基本上自2007年左右已经开始单设小微信贷的专营机构。经过4~5年的不断尝试,它们不约而同地发现,要想有效地管理规模如此庞大的客户群体,并从中获得盈利,无论将公司信贷流程怎样简化,都还是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银行最终发现,实际上在小微信贷业务上过往的理念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因为,传统公司信贷被归入批发银行业务,单个客户的规模很大,不但能带来大量存款,贷款量也很大。所以,批发银行的理念是,对于每一个客户的背景银行都需要了如指掌。因为用款量大,银行在这些客户身上投入的管理费用完全可以赚回来。以目前国内任何一家中等规模的股份制银行为例,其核心的公司银行贷款客户可能只有3万~4万户,但通常能产生800亿~1000亿元左右的利息收入,平均每户每年为银行贡献约200万元利息收入。
在零售业务的模式中,这个数据可能会正好倒过来。以招商银行为例,该行2011年年报显示,信用卡累计已经发卡3961万张。我们假定这正好对应3961万名持卡人,他们将为招行带来多少收入?利息收入41.15亿元、非息收入38.59亿元,加总79.74亿元。这意味着,每一位持卡人只给招行贡献了约200块钱收入。
银行在小微信贷业务上面临的挑战,正与信用卡业务类似。因为单个客户对盈利的贡献不高,所以最有效的办法反而不是严审进入门槛,而是要如同信用卡那样尽可能地把客户圈进来,并鼓励他们用款。参考国内信用卡业务1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整体风险其实是完全可控的。
相比较小贷公司,银行最根本的竞争力是资金成本非常低。现在填补小微信贷需求缺口的各种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其年化贷款利率可以很轻松地达到20%~30%,远超银行体系内7%左右的基准贷款利率。而通过零售模式管理,商业银行期待的利息率会是多少?不高,只是基准利率之上再加30%而已——不超过10%。
面对在利率市场化逼迫之下开门揖客的商业银行,小贷公司们应该很快会感受到压力。实际上,小贷公司们现有的红火生意,完全是拜利率管制所赐。但很显然,这样的市场空间将一去不返,银行又将开辟一块新的业务模式!